.:.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 [摄影那些事]2020年那些走了的艺术家们,那些真实的过往
本頁主題: [摄影那些事]2020年那些走了的艺术家们,那些真实的过往字體大小 寬屏顯示 只看樓主 最新點評 熱門評論 時間順序
jeans517


級別:天使 ( 14 )
發帖:11478
威望:22223 點
金錢:601 USD
貢獻:5555555 點
註冊:2006-11-10
認證: 技術區認證會員

[摄影那些事]2020年那些走了的艺术家们,那些真实的过往

  
  2020年即将翻过。这一年,很多人被新冠肺炎夺去了生命,这一年,很多艺术家永远离开了他们挚爱的人与艺术。
  在这些陨落的艺术之星中,有102岁自称“守藏家”的晚清重臣翁同龢的五世孙翁万戈,有98岁的海上绘画名家陈佩秋;有以其行为艺术作品让人无言流泪的知名行为艺术家乌雷;有大地艺术家克里斯托·弗拉基米罗夫·贾瓦契夫;日本战后知名“物派”艺术家原口典之,以及昨天辞世的设计师皮尔·卡丹,有早在2月于武汉因新冠病毒辞世的湖北水彩画领军人物刘寿祥。
  在傅聪的音乐声中,或许,一个时代真的过去了。
  斯人已逝,那些真实的过往,艺术的遗珠将永远留存。
  傅聪(1934-2020),夜曲,作品27,升C小调,第一号 音频源自网络乌雷(1943-2020)
  


  乌雷3月2日,行为艺术家、“行为艺术之母”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的前拍档乌雷因癌症治疗而引起的并发症,在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辞世,享年76岁。
  乌雷原名弗兰克·乌韦·莱西彭,1943年出生于德国索林根,1976年,乌雷与阿布拉莫维奇在阿姆斯特丹相识,此后12年,他们一直是世界上最著名、最先驱的艺术情侣。
  1976年,他们在《空间中的关系》一鸣惊人。1988年,他们以走过长城的行为表演象征性地结束了他们的关系。但事实上,她与乌雷在《情人·长城》分手之后,不到半年又相遇了,且地点仍然是中国长城。两人一度为共同作品的归属权相互争执、憎恨,但在玛丽娜50岁的庆生会上两人达成了和解。
  2010年,阿布拉莫维奇在纽约现代艺术馆举办行为艺术展览“艺术家在场”时,乌雷出现,坐到她的对面。阿布拉莫维奇打破表演规则,与旧情人双手紧握,泪流满面。
  除了与阿布拉莫维奇的合作,乌雷还是一位狂热的摄影师, 在《柏林残影》(1994-95年)中,他的镜头聚焦于在民族主义背景下生活在城市中的边缘化个体的悲惨经历。
  杰马诺·切兰(1940-2020)
  


  杰玛诺·切兰  Ugo Dalla Porta/Fondazione Prada.4月29日,意大利贫穷艺术运动的创始人、重要的艺术评论家、策展人、艺术史学家杰马诺·切兰在米兰因新冠肺炎辞世,享年80岁。
  1940年,杰马诺·切兰出生于意大利北部城市热那亚,在热那亚大学学习艺术史。1967年,他提出贫穷艺术这一术语,指向那些用日常材料来进行创作、从而挑战了艺术传统与战后意大利文化中商业地位的先锋艺术家群体。
  在创作媒介上,“贫穷艺术”并不表现贫穷,而是用最朴素的材料——树枝、金属、玻璃、织布、石头、动物,还包括空气,作为基本表现材料,摆脱 “经典”的“高级”艺术束缚。他们放弃了绘画,转而进行拼贴、剪切,使用多种媒介进行创作。
  生前,他接受过“澎湃新闻·艺术评论”采访,他说展览“让人们看到,文化在不同的政治背景下生生不息,而艺术能够超越孕育它的偶然性,通过传达有力而富有创造性的信息来证明自己。”
  克里斯托·弗拉基米罗夫·贾瓦契夫(1935-2020)
  


  克里斯托·弗拉基米罗夫·贾瓦契夫5月31日,大地艺术家克里斯托·弗拉基米罗夫·贾瓦契夫在纽约市的家中去世,享年84岁。
  他和妻子让娜-克劳德一直在从事大地艺术的创作,最为人熟知的作品是1995年包裹柏林国会大厦。他们始终拒绝任何形式的赞助,也不追求艺术的永恒性,他们唯一的永久性大型作品在伦敦海德公园《马斯塔巴》。2021年蓬皮杜艺术中心将举行他们的回顾展,因疫情推迟一年的“被包裹的凯旋门”将于明年实现——那已是克里斯托的遗愿了。
  克里斯托1935年生于保加利亚,1957年流亡东欧。两年后,他在巴黎与法国女子让娜-克劳德相遇,后来两人成为生活和艺术上的伴侣,直到2009年让娜-克劳德去世。
  1964年开始他们定居纽约,搭档成为“包裹艺术家”。克里斯托夫妇认为,物体被包裹后,原有形式被“陌生化”,形成一种独特的视觉力量,从而凸显出对象的本质、历史等内涵。代表作包括美国加利福尼亚的马林和索诺马县山区到太平洋岸边的山丘包裹项目《奔跑的栅栏》 、澳大利亚悉尼的《包裹海岸》、巴黎塞纳河上包裹的桥,以及用铝纤维覆盖柏林德国国会大厦等项目。
  翁万戈(1918-2020)
  


  翁万戈12月9日,旅美知名收藏家、社会活动家翁万戈先生于美国辞世,享年102岁。
  生于1918年的翁万戈是晚清重臣翁同龢的五世孙,他本人是一位富有涵养的中国书画收藏家、鉴赏家。翁氏家藏的核心部分由其先祖在19世纪蒐集奠定,翁万戈从其出生就肩负着守护家族六世收藏的传承使命,所以他称自己“不是收藏家,而是‘守藏家’”,并曾言“我为家藏而活,而家藏也成为了我的人生”。
  而今回望翁万戈先生每一次捐售行为,无不传递着他早早的筹划,妥善安顿家藏的苦心,并为翁氏家藏中的重要部分得以回归中国付出莫大努力。翁氏家藏的大部分最终都化私为公,重回大众视野。
  1990年,翁万戈把翁氏祖居捐赠给故乡常熟,现已开辟为翁同龢纪念馆。2000年,翁万戈把翁氏藏书80种共542册捐售给了上海图书馆。2010年,翁万戈将明代画家吴彬《勺园祓禊图》捐赠给了北京大学。2015年12月,翁万戈将《翁同龢日记》手稿本及《翁氏文献丛编》手稿捐赠给了上海图书馆。2016年,翁万戈把南宋画家梁楷《道君像》捐售给了上海博物馆。2018年7月,翁万戈向美国波士顿美术馆捐赠清代王翚《长江万里图》。2018年7月,翁万戈与上海博物馆签约捐赠明代画家沈周《临戴进谢安东山图》和清代画家王原祁《杜甫诗意图轴》。2018年12月,翁万戈向美国波士顿美术馆捐赠180多件古代书画及家藏文物。
  


  翁氏藏书中的宋刻本《集韵》翁万戈先生最后对于其家藏的处置虽然引发过一些舆论争议,然熟悉翁万戈先生的学者和业界人士均十分敬重翁先生。其家藏中最重要的主要作品仍然留在中国。
  翁万戈先生本人还是一位电影人。在他三十多年的电影生涯,拍摄制作了至少三四十部中国题材的纪实类影片,其拍摄电影的初衷则是向海外推介中国文化。
  翁万戈先生不论是以书画收藏为载体,或是以电影为载体,终其一生,他都在宣传中国的历史文化。正如其侄子翁以钧先生所言,“他热爱文艺、热爱中国文化的初心不改。能够在西方社会宣传中国文化,让西方社会了解、认识、热爱中国文化,这才是真正的爱国之举。”
  陈佩秋 (1923-2020)
  


  中年时期的陈佩秋6月26日,书画大家陈佩秋于凌晨三点在上海辞世,享年98岁。
  陈佩秋,女,1923年2月出生,河南南阳人,字健碧,室名秋兰室、高华阁、截玉轩,谢稚柳之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中国画院艺术顾问、上海美术家协会艺术顾问、上海书法家协会艺术顾问、西泠印社理事,也是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的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陈佩秋作品《松亭纳凉》陈佩秋先生在花鸟、山水、工笔画、书法等方面的成就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被誉为卧枕宋元、融汇中西。她早年曾以山水为起点,上世纪50年代后专攻花鸟,画风浓丽秀美,格调委婉含蓄。上世纪90年代,她探索细笔青绿山水,吸收西画光、色的表现技巧,别开生面。她晚年的青绿山水大多用彩墨写成,开创了彩墨结合的中国画新风。她的艺术创作出入古今之间,做到了“笔墨当随时代”,载入中国近代绘画史册,并将中国女性画家的绘画成就抬升到新的高度。
  2017年6月,澎湃新闻记者曾采访陈佩秋先生,她说:“绘画是一个苦工作,不是画者自己一厢情愿地画,之前必须有写生的工作。我有两个大抽屉,里面大大小小的本子都是我用来写生的,一开始用铅笔或钢笔,后来改用毛笔,因为毛笔可以画点线面。对于年轻的中国画学习者而言,国画‘六法’应该做到,如果希望自己的画成为艺术品,就应该跟从这样的标准。除此之外,还应该多学学古画,因为历代都有好东西,了解之后,自己才可以拔高。”
  原口典之(1946-2020)
  


  原口典之9月17日,日本战后著名的“物派”艺术家原口典之的代理画廊Fergus McCaffrey对外公布艺术家逝世的消息,原口典之享年74岁。
  1946年,原口典之出生。他毕业于日本大学艺术系。原口的家乡横须贺是美国空军基地,轰鸣的军用飞机和逼人的机油味在他的生命历程中留下深刻烙印,由此成为他作品的灵感原点。
  1960年代,正是抗议越战与美日安保条约的学生运动高峰期。原口典之对于越战的主力攻击机A-4E天鹰(A-4E Skyhawk)很感兴趣。他以该攻击机为灵感,做出同名的全比例复制品。A-4E天鹰本是战场上的毁灭性武器,但通过原口典之的重新诠释,仿佛成为推崇和平的象征。在这件作品里,原口典之展现了隐晦的讽刺意味,同时,也让他反思到“人-物-社会”间的三角关系。
  自1970年代初开始,原口典之确立了自己的造型原则,涂满机油的简洁的金属板块构成他独特的作品形态。那些被映照的周围环境也成为作品的一部分,金属的硬度和机油的光辉使观者感到真实存在的迫近。
  “二战”后,日本新文化运动中诞生了“物派”(Mono-ha)艺术,这是一种基于东方哲学的当代艺术实践。代表艺术家包括关根伸夫、李禹焕、小清水渐、菅木志雄、原口典之等人。
  皮尔·卡丹(1922-2020)
  


  皮尔·卡丹12月29日,意大利裔法籍服装设计师皮尔·卡丹的家人告诉法新社,皮尔·卡丹在法国巴黎西部讷伊的一家医院逝世,享年98岁。
  1922年,皮尔·卡丹出生于意大利水城威尼斯近郊,他在年幼时便移居法国。皮尔·卡丹很早就对服装设计产生兴趣。1945年,他在巴黎参加电影《美女与野兽》的服装设计,作品颇受好评。此后,他的设计才华逐渐受到欣赏,在1950年自己独立开设了服装设计公司。
  1954年后,他开始跨入时装领域。1973年,皮尔·卡丹的事业已臻成熟,他以自己的名字成立了皮尔·卡丹公司,此后公司事业日渐全球化,在男装、女装、服饰配件领域都是国际知名的品牌。1991年,他被任命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亲善大使;2009年,他被任命为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亲善大使。
  皮尔·卡丹于1978年初次来到中国,曾在中国进行了长达30余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工作,这使他对中国和中国人民充满了感情。
  刘寿祥 (1958-2020)
  


  刘寿祥2月13日,湖北美术学院教授、湖北水彩画领军人物刘寿祥因新冠病毒肺炎在武汉金银潭医院逝世,享年62周岁。
  刘寿祥,1958年4月出生,湖北武汉人。1981年毕业于湖北艺术学院美术系师范专业,并留校任教,从事水彩画的教学与创作。湖北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深圳美术馆、江苏美术馆等收藏,其作品连续在“全国第六、七、八届美术作品展览”中获奖。
  刘寿祥是全国美院第一个创办水彩画系的教授。“1987年,之所以在湖北美术学院师范系主持创办了水彩画专业,到2009年水彩画系在八大美院中率先创立。是想通过学校的教育系统来推广,这是湖北水彩画发展的重要途径。要推广这个画种,首先必须要有队伍,然后要有榜样人物和榜样作品。湖北水彩一直是在师范系中孵化的,刚好师范系中有一些水彩老师想做点除基础课教授之外的事情,于是我们开始筹备水彩画专业。当然开设一个专业也有前提,那就是带出的一些学生中,水彩画的成绩是令人刮目相看的。1987年我们建立水彩画专业,1989年在全国第七届美展中,我们水彩画专业共有7件作品入选,这在美院的历史上是没有的,这就坚定了学院里面办水彩专业的决心。”刘寿祥生前说。
  


  刘寿祥《黄鹤楼雄姿》6月21日,疫情后重新开放的武汉美术馆举办了“武汉·印象——武汉美术馆馆藏作品展”,展出了刘寿祥的水彩画《黄鹤楼雄姿》。
  廖炯模(1932-2020)
  


  廖炯模2月16日,知名油画家、美术教育家、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今上海美术学院)第一届油画系系主任廖炯模教授于清晨4:30因病在上海华山医院辞世,享年89岁。
  廖炯模,1932年生于福建厦门鼓浪屿,祖籍中国台北。1955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历任上海戏剧学院美术系油画教研组组长,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第一届油画系系主任。他的代表作品有《童年走过的路》《延边秋色》《馨》《萌》《祖国的声音》等,出版有《水粉画范本个人专集》《廖炯模风景画作品选》《上美·足迹-廖炯模》等。
  廖炯模除油画创作外,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创作大量电影海报,如《甲午风云》《五朵金花》《刘三姐》等,影响极广。
  “先生这个称呼已经久违了,似乎早就渐行渐远,这个时代是一个老师过剩的时代,但唯独缺少先生。先生已经背过脸去,那个年代连背影都模糊了……廖先生的一生远离功利、官场,严格遵守着传统礼仪与文化规范,平静中有着对道德堕落者的鄙夷,对时风日下的担忧,对艺术虚无主义的批判,有着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对人世间的关爱。”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博导,原油画系主任姜建忠在撰文回忆与廖炯模先生相识点滴与感念时如是写道。
  张浦生(1934-2020)
  


  张浦生2月21日,原复旦大学文博学院兼职教授、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南京博物院研究员张浦生老师,因患胆管疾病去世,享年87岁。
  张浦生,1934年出生在上海,1953年以第一名成绩考入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1957年,张浦生从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被分配到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随后江苏省文管会跟南京博物院合并,张浦生被调到南京博物院工作。
  张浦生一辈子似乎都在跟瓷片打交道,早年做着收集和研究陶瓷工作,步入暮年仍在传播瓷器知识。其独特的瓷片教学法培养了众多古陶瓷研究专家。
  张浦生生前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曾说:离开了“瓷”,人就像掉了魂。他四十多年来一直从事文博工作,擅长古陶瓷鉴定、研究、传授。从1980年开始,先后在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南京艺术学院以及国家文物局扬州培训中心等单位担任客座教授,传授中国古陶瓷鉴定、保管知识,培养出数千名学生。
  余秉楠(1933-2020)
  


  余秉楠9月24日,艺术设计教育家、设计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教授余秉楠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余秉楠1933年出生于上海,1956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后经中国文化部的考核,余秉楠被选派到民主德国学习。
  余秉楠是新中国第一代选派的留学生。学成归国之后,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出版了多本设计书籍,也成为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多所高校的客座教授,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设计人。
  “友谊体”是余秉楠的成名之作,也是对中国十分有历史意义的一套字体。作为中国人设计的第一套正文拉丁字母,友谊体在历年内获得了谷滕堡终生成就奖(余秉楠是首位亚洲获奖者)、“当代最佳印刷字体”奖、德国文化部长奖、东京艺术指导俱乐部奖等多个奖项。
  1962年,余秉楠以优异的成绩从莱比锡毕业。回国之后,余秉楠加入了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参与了为《辞海》设计的“宋一”、“黑一”和为《毛选》设计的“宋二”、“黑二”。1963年,余秉楠为《辞海》专门设计了一款拉丁文字体,名为“辞海细体”,该字体是新中国生产的第一套拉丁字母印刷活字。1987年,为了甩掉以往宋体的“角”,摆脱机械感,余秉楠通过马克笔的反复书写试验,最终创作完成了一款名为“圆宋”的印刷字体。
  


  《辞海》的字体,宋一体、黑一体、宋二体、黑二体1992年,余秉楠成为首位进入国际平面设计联盟的华人设计师。
  李名觉(1930-2020)
  


  李名觉美国时间10月24日,被誉为“世界当代舞台设计之泰斗”和“美国舞台设计界一代宗师”的李名觉辞世,享年90岁。
  李名觉,浙江宁波北仑小港人,出生于上海,18岁随家人迁居香港,19岁赴美求学。李名觉的母亲是有着“南唐北陆”称号的上海名媛唐瑛,北陆则是指北京的陆小曼。
  李名觉自小随母亲看戏、听歌剧和音乐会,由此步入戏剧艺术的殿堂。他曾师从美国一流舞台设计大师乔·梅尔金纳,长居纽约。毕业后就任美国耶鲁大学舞台设计系主任。
  李名觉的舞台设计代表作包括《包利斯·郭德诺夫》、《清教徒》《图兰朵公主》等。作为当今世界舞台设计领域“泰斗级”人物,李名觉的舞台设计艺术被称为“标示出美国舞台设计史上的转折点”,影响了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的美国以及整个世界的戏剧界,是一个时代舞台艺术的象征,曾获得“美国国家艺术及人文奖”、“美国总统杰出贡献奖”以及百老汇“托尼奖”。
  李名觉的贡献在于他成功地创造了一种新的舞台设计风格,在他的影响下,美国的舞台设计才从最初的二度平面发展为雕塑型的立体形式。
  李天祥(1928-2020)
  


  李天祥2月5日,中国油画艺术家、教育家,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第一任院长李天祥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其代表作包括与夫人赵友萍共同创作的著名油画《山花烂漫时》《路漫漫》等,并出版有《写生色彩学》《色彩学》《李天祥、赵友萍油画人像写生》《李天祥、赵友萍油画风景写生、《俄罗斯古典素描集》等专著。
  李天祥,1928年生于上海,原籍河北省景县,1946年以油画系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徐悲鸿先生任校长的国立北平艺专,师从徐悲鸿、吴作人等名师。1950年毕业期间创作《林祥谦就义》获一等奖,被徐悲鸿推荐给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1953年由徐悲鸿推荐并考取了第一届赴苏联留学生,进入列宁格勒列宾美术学院油画系学习。
  李天祥是探索油画“中国化”几代艺术家中的重要一员。苏联留学期间,他意识到中国油画的根本问题是 “色彩”没画好,中国色彩观念和油画色彩观念不同。例如中国色彩观念认为墙是白的,地是灰的,看的都是固有色。而油画中的“色彩观”则完全不是这样,常常同一种物品有不同颜色的表现。这是根据光线的转移和反光等各种情况影响,所画物体的颜色并不是固有色。所以,李天祥关于油画色彩的观点对中国油画界影响颇深。在绘画上,他也特别重视色彩表现,色彩抒情写意。
  张功慤(1924-2020)
  


  张功慤8月27日,著名画家、中国美术学院1948届校友张功慤在上海逝世,享年96岁。
  1924年,张功慤出生于上海。曾求学于苏州美专上海分校,在颜文樑等老师的指导下,接受具有巴黎美专风范的油画训练。1945年于重庆磐溪考入国立艺专(今中国美术学院)三年制西画科,1946年随学校复员至杭州,任方干民教室室长,1947年转入吴大羽教室。1948年毕业。毕业后,张功慤回到上海,生活、学习在吴大羽先生身边,前后四十余年,直至恩师去世。张功慤为人朴实、自律甚严,且不善言辞,画画是其表达心性的唯一载体。
  


  张功慤 《花》 布面油画上世纪五十年代,张功慤开始个体艺术创作,他的作品始终充满着自由奔放、不受约束的现代艺术气质。
  潘鹤(1925-2020)
  


  潘鹤11月22日,以雕塑《艰苦岁月》《开荒牛》等经典作品名闻艺术界的知名雕塑艺术家潘鹤在广州离世,享年95岁。
  潘鹤以一尊尊厚实的作品已经紧密楔入当代中国社会进程当中,和“解放”“革命”“英雄”“改革”等一系列宏大命题息息相关。
  1925年,潘鹤生于广东省广州市,1940年开始从事艺术活动,为广州美术学院终身教授、中国国家画院首批院士。在七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创作作品数以百计,遍布国内外数十座城市,许多雕塑作品成为当地城市地标。他的代表作有《艰苦岁月》《开荒牛》《珠海渔女》,其中《艰苦岁月》尤其知名。
  亨利·考伯(1926-2020)
  


  亨利·考伯与约翰·汉考克中心模型(左)3月2日,美国建筑师、贝聿铭建筑事务所的创始合伙人亨利·考伯在其位于曼哈顿的家中去世,享年93岁。
  亨利·考伯1926年出生,本科毕业于哈佛大学,之后继续在哈佛设计研究院深造。1950年,他搬到纽约,开启了自己的职业生涯。他的建筑生涯长达70年,其中与贝聿铭共事近40年。考伯曾获得纽约建筑联盟最高奖项“总统奖”,他最著名的作品包括波斯顿的约翰·汉考克中心、纽约韦斯特街200号、缅因州波特兰艺术博物馆等等。他的个人作品专注办公大楼,例如洛杉矶联邦银行大厦、马德里太空塔等。
  胡安·希门尼斯(1943-2020)
  


  胡安·希门尼斯4月2日,阿根廷著名漫画家、插画大师胡安·希门尼斯因感染新冠病毒逝世,享年76岁。希门尼斯是在当时居住的城市西班牙锡切斯感染的。
  希门尼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合金男爵》是欧洲漫画史上一部重量级作品,是糅合日本武士道、欧洲骑士精神、古希腊悲剧主题和重金属内核的科幻漫画。
  1943年11月16日,胡安·希门尼斯出生在阿根廷门多萨,他以工业设计师的身份完成了高中学业,后来进入西班牙巴塞罗那美术学院学习。
  希门尼斯最初为《科伦巴》和《Record》等阿根廷编辑撰写的故事,回到西班牙后,希门尼斯为西班牙和意大利的杂志工作,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主要涉及战争和科幻题材。
  


  《合金男爵》中文版封面《合金男爵》此前已被引进中国,这部作品汇集了三位大师的创作才华。读者可以从中同时欣赏到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智利、法国双国籍剧作家、电影导演、演员)驾轻就熟的编剧能力,希门尼斯风格的华丽画面以及墨比乌斯(欧漫大师)式光怪陆离的视觉元素。
  亚当·亨内恩(1929-2020)
  


  亚当·亨内恩与其作品,2014年。5月22日,埃及雕塑艺术先驱亚当·亨内恩在开罗辞世,享年91岁。逝世原因是“年龄相关的并发症”。
  亨内恩在他那一代阿拉伯艺术家中极具影响力,创作聚焦埃及普罗大众与他们的日常生活,作品常以铜、花岗岩、纸莎草、木料、黏土等传统埃及材料制成。飞鸟是雕塑中不断出现的主体,几何造型的飞鸟小至实际尺寸,大到纪念碑规模。
  1929年,亚当·亨内恩出生于尼罗河畔的埃及中东部城市亚西乌特的一个金工家族。在他的回忆中,童年去开罗参观埃及古董博物馆打开了他的视野。1950年代,亨内恩先后在开罗艺术学院和慕尼黑艺术学院取得学位,1960年就在埃及雕塑圈树起名望。1972年,他与妻子、人类学家Afaf el-Deeb离开埃及,到巴黎继续深造,25年后,他们重返开罗,当时,亨内恩完成了他最负盛名的一项委托工作,例如1988年修复吉萨金字塔的狮身人面像。
  1990年代,亨内恩发起了阿斯旺国际雕塑研讨会,在随后三十年间,凝聚起众多雕塑艺术家。雕塑之外,亨内恩也从事抽象绘画。
  2017年,亚当·亨内恩基金会设立“亚当·亨内恩年度雕塑讲”,每年评选一位年轻而优秀的埃及雕塑家。
  梅顿·戈拉瑟(1929-2020)
  


  2014年,梅顿·戈拉瑟在纽约办公室中。图源:Christina Horsten/picture-alliance/dpa/AP Images6月26日,设计出著名视觉标识“I ♥ NY” 、素有“世界设计之父”之称的设计师梅顿·戈拉瑟在其91岁生日当天辞世,逝世是中风所致。
  


  梅顿·戈拉瑟,我爱纽约概念草稿,1976年,现由纽约MoMA收藏。1929年6月26日,梅顿·戈拉瑟在纽约出生。1954-1974年在纽约创立图钉工作室。戈拉瑟曾任纽约视觉艺术学院主席,被评为五十年以来最重要的设计师。
  戈拉瑟曾说,自己在出租车后座上萌发了“I ♥ NY” 设计灵感,用一只红色蜡笔在信封上随手画下,这份草稿现在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收藏。1977年,“I ♥ NY”被用来推广纽约旅游业后,出现在无数商品上,几乎成为了纽约的口号,也表达了市民对这座城市的浓浓情感。“9·11”事件发生后,戈拉瑟设计了“我比任何时候更爱纽约”(I ♥ NY More Than Ever)表示哀悼,并为♥一角蒙上黑烟。戈拉瑟售出设计图,为慈善机构募资。
  弗兰克·波普尔(1918-2020)
  


  弗兰克·波普尔7月12日,研究现代艺术与技术之间关系的第一人、享誉世界的法国艺术史学家、艺术理论家、策展人弗兰克·波普尔在瑞士辞世,享年102岁。
  波普尔在国际艺术理论领域具有重要地位,他不仅为新媒体和伦理的探讨奠定了基础,在20世纪60年代发表的对当代艺术中光和运动的早期分析影响了无数历史学家、艺术家和学者。
  1918年生于捷克布拉格的波普尔早期职业与艺术并不沾边,那时候只是皇家空军的纺织品技师、无线电报员。艺术之路的转折发生在他与身为画家的妻子Hella Guth移居巴黎之后。波普尔获得了索邦大学的博士学位,在那里,他将对马塞尔·普鲁斯特的关注转变成了一篇关于动态艺术的论文。
  1968年,波普尔出版著作《动态艺术的起源与发展》,该作与同年出版的杰克·博纳姆的《系统美学》在艺术史上享有重要地位,尤其是追溯了1860年开始的关于印象主义与动态艺术之间关联的探究。波普尔1975年的著作《艺术活动与参与》探索了“观众参与”作为现代主义的核心内容。
  在1993年的著作《电子时代的艺术》中,波普尔认为20世纪80年代初,“技术”艺术已经让位给了他所谓的“虚拟”艺术,这是一套通过互动使技术人性化的做法。在他看来,这个体系阐明了“我们不仅在现实本身的存在,而且在模拟现实的存在”。
  基斯·索尼尔(1941-2020)
  


  基斯·索尼尔7月18日,美国灯光艺术家、后极简主义者基斯·索尼尔辞世,享年79岁。基斯·索尼尔以光雕塑以及运用霓虹灯管在“空间中绘画”的革新装置出名。
  索尼尔1941年生于路易斯安那州马木市。他父亲的五金店和母亲的花店使他在早期便接触到了材料的广袤宇宙,他对于一切日常、装饰或是工业的材料都毫无偏见。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索尼尔在蓬勃发展的纽约艺术界崭露头角。他利用非传统的贫穷艺术风格的材料,如植毛、绸缎和竹子等进行实验,从而成为了著名的后极简主义雕塑家。1968年,索尼尔的作品出现在一场卡斯特里画廊的重要展览中,参展艺术家还包括博伊斯、布鲁斯·瑙曼等。
  索尼尔对于霓虹的运用尤其精湛。“我们创作的艺术就是对传统艺术观念的蔑视,”索尼尔曾说,“我们所使用的材料原先不被认为是艺术材料。我有意地选择它们,以激发出某些心理感受。”

赞(2)
------------------------
5

DMCA / ABUSE REPORT | TOP Posted: 01-03 10:50 發表評論
.:.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
用時 0.00(s) x3, 12-26 01:04